王苏陵在黎氏文化研讨大会上讲话视频实录
各位黎氏宗亲,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叫王苏陵,首先声明,我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只是热爱黎城这片热土,热爱黎氏文化研究,更热爱从这片热土上走向海内外的黎氏宗亲。研究黎氏文化缘于我全过程参与黎城县西周黎侯墓群的发掘、申报,由此让我迷上了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黎氏文化,加入了全国黎氏宗亲的“朋友圈”,并与全国好多黎氏宗亲成为铁哥儿们。所以说我是黎侯墓的“守墓人”,是黎氏家族的一个“看家护院者”。我研讨的题目是:等你回家……
从2010年中华黎氏黎城首次寻根研讨会,到2015年中华黎氏黎城寻根第二次研讨会;从2016年西周黎侯墓祭祀广场奠基至今,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宗亲参与,并有近四千人积极捐款。这已经表明,黎城是华夏黎氏的故根,为什么今次还要再次召开“世界黎氏文化研讨会”呢?其实大家都知道,在全国黎氏宗亲中到目前仍有个别黎氏后裔在否认、在反对;仍有少数黎氏宗亲在犹豫、在徘徊。在他们的影响下,已赞同的一部分宗亲正在动摇,这虽然是个别,尽管是少数,但是为了世界黎氏团结这个大局,我认为借今秋祭祖之际,有必要再开一次世界的黎氏黎城寻根研讨会。当然,将来的黎氏黎城研讨会,内涵会跟丰富,意义会更深远。初衷是想通过这次活动,面对面的交流,实地参观考察,为确立黎城黎氏故根的历史地位,为黎城黎氏项目的顺利实施理清思路,扫除障碍;为继承弘扬黎氏文化、团结华夏黎氏宗亲、携手共谋发展、使黎氏宗族走向繁荣富强指明方向。
下面我就围绕这一目标,与大家共同交流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黎城到底是不是黎氏根?第二个问题,黎城为什么没姓黎?第三个问题,什么是黎城黎氏项目?为什么要搞黎城黎氏项目?所以,由于时间关系,中间这个问题就暂时不讲了,这个问题,在黎氏中是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核心问题。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文献,二是文物。
关于文献,历史上记载有很多,其中有正史、也有野史,在正史中这里仅讲三处。其一,《左传·昭公四年》里有“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的故事,说的就是商纣王为了逼各诸侯国进贡,在黎城举行了一次威武的阅兵仪式,但东夷的首领“拒贡赋而叛商”,就是未等会散就逃了回去。后来又有了商发起对东夷的战争,古代的东夷约指今河南东部,山东,以及江苏、安徽北部一带,也因这次战争消耗了商朝的国力,周乘虚而攻之。其二,《尚书·西伯戡黎》,由于商伐东夷伤了国体,后西方野心勃勃的周王,就发动了中国古代一场最大的杀戮“西伯戡黎”。这场战争实际上是周人西伯对商纣王朝的宣战,是反商灭商的序幕。这场战争是残酷的,灭绝人性的。在《诗·大雅·桑柔》中写道:“民靡有黎,具祸以烬。”当时,西伯纠集数十国兵力,由陕西沣水一带出兵,横渡黄河,先入晋南,后直取今上党地区以黎城为中心的黎国,杀戮之战可谓鸡犬不留,至于都城、民舍自然是化为灰烬,可能比抗战时倭寇的“三光政策”还残忍,黎国就这样灭亡了。以国为姓的黎民没有被杀头的,就四处逃难,奔走他乡。本人认为,这应是历史上黎氏第一次大迁徙。其三,周王朝建立以后,“武王封帝尧后于黎”。从众多文献中得知,新建立的黎侯国从地域和人口上讲就弱少了,也许只有目前黎城县这般大。《史记·周本纪》载:“春秋时(约公元前770年)赤狄潞氏侵夺黎地,灭黎立潞子婴儿国。鲁宣公十五年(约公元前594年),晋侯遗荀林父率军打败赤狄于曲梁(今潞城石梁)。灭潞后,复立黎侯。”这段历史记载不足百字,而这场战争的残忍与悲伤却无法用文字来表述。这是继“西伯戡黎”数百年之后,黎人、黎氏的又一大灾难。“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是《诗经》里的一首诗,写的是赤狄灭黎后,黎侯都逃到卫国去避难了,何况黎国的子民呢?除死伤外,仍是向东、向西,向南逃跑。后来春秋五霸的晋国虽然“灭潞复立黎侯”,我想这一定是晋灭潞的借口,不久黎侯也被野心勃勃而强大的晋国所吞并,至此黎国就永远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国破人亡,大势已去,剩下的黎人、黎氏仍然是继续迁徙他乡,埋名改姓。本人认为这应是历史上黎氏第二次大迁徙。
另外在《黎城县志》、《潞史》等多种地方志中均记载黎氏在商是黎国,在西周为黎侯国。这里说的野史包括家谱、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十几年来,我收集了全国七个省十多本黎氏宗谱,在黎氏的渊源中,基本上都有出自山西黎城的记载。尤其是黎氏鄂皖赣三公宗谱编修委员会的《黎氏宗谱》,我研究后有两大新发现。一是在老世系第一世就在首行注明“黎国系山西潞安府黎城县是也”。并在卷首清乾隆四十一年写的修谱序中有更详实的出处。二是在周黎侯的谱系中清晰地记载了黎氏由侯到公,至十八世有定公失公的脉络,然后到八十世贵五公迁梅县立祖。其中在定公失公中所载的年号和记事中“卫献公初年归卫居焉有谷风式微”,无论是时间上与事件上均与正史上所吻合,即“赤狄灭黎”。这给研究黎氏根祖,确立黎城黎氏地位提供了特别的重要佐证。
在黎城还有与黎国、黎姓有关的好多民间故事和民谣,像神通广大的黎侯玉石虎,镇宅辟邪的黎候布老虎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讲了。
关于文物。其一,我国最早的“黎”字。在黎城县文博馆收藏有一片刻有“黎”字的蓝纹陶,那是2000年修长邯高速公路时,在一处古人类遗址上发掘出土的,年代约四千年。古文字专家解读为:下边一个土,土上长着黍,左右用刀来割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黎”字。本人更有丰富的想象,这样来描绘:春播秋实,在遍地金黄的田野里,有一群人满怀喜悦,身裹兽皮,手挥石镰,在收割庄稼。一片繁忙,一片笑声……这哪里是一个字,分明是黎人在秋收时的劳动场景。人类就是这样,从猿进化为人,从远古走向文明,“劳动创造了人体”。随之部落、国家先后诞生。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就必须有资源,为了掠夺资源就必须有战争。周而复始,如此就走向了今天。同样,我们黎氏也始终走在这条路上。其二我国最早的城墙。在黎城县东阳关曲后,现存有内外两段平行的古城墙,约90米,经山西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多次考古断定,年代上至商周,下至秦汉,是我国目前地面上现存最早的古城墙。在《黎城县旧志五种》中,历代都记载此地是古黎国的城址,明代知县张尊约还将此墙列为古八景,名曰“黎侯古郭”。北京大学著名上古时期考古教授李零的结论是:在上党地区如果没有更早的重大考古发现,黎城就是商周的黎国所在地。其三,重见天日的黎侯墓群。文物证史,不可辩驳。在我国古代商周时期,以国为姓为“宗法制”,相当于现在的《宪法》,你说华夏黎氏的根不在黎城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黎城为什么没姓黎?有好多黎氏宗亲提出,“黎城既然是我们的根,为什么黎城没姓黎?”这个问题提的好。天下黎氏出黎城,黎城为什么没姓黎?要想解开这个谜,起因还得追溯到商周时期的“两次战争”。前面已经提到了,即“西伯戡黎”与“赤狄灭黎”,这两次战争,一个戡,一个灭,黎民百姓无论是留下的,还是逃走的,谈黎色变。还有就是从黎城县的县名谈起,黎城县的县名出现在隋开皇十八年(598),寓意黎明之城、希望之城,至今有1419年历史了。而之前却叫刈陵县,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到黎城县名出现沿用了148年。“刈陵县”这个名称不仅不好听,而且有一股杀气,还带晦气。为什么要叫刈陵县呢?细阅了少之又少的历史资料,最后找到了理想的答案。刈,割、杀之意;陵,土丘、坟墓之意,连起来就是杀人多、坟墓多的地方。提起历史上那“两次”对黎之战,不仅是黎人、黎氏之痛,更是历史之痛,所以北魏执政者一是为了让人们不忘历史,向往和平取其名;二是统治者在战后,以防黎人回乡报仇,取一个恐惧的地名来震慑对方。反正“刈陵”这个县名是极不受人们喜欢的。如此,几千年来,在外的黎氏后裔你还敢回家吗?幸存在本地的黎氏后人再姓黎不是找死吗?故此,天下黎氏出黎城,黎城至今没黎姓。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黎城黎氏项目?为什么要搞黎城黎氏项目?2010年7月19日上午,以往宽敞的黎城县宾馆接待大厅聚集了好多焦急等待的人群,显得有些拥挤。“几千年了,总算回家了!”一句洪钟般的见面语顿时响彻大厅,响彻古黎大地;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感动了穿越几千年历史的黎国、黎氏的祖先……出语者名叫黎金星,是一位耄耋老人,时年82岁高龄,来自三千多华里之外的贵州省独山县,潜心研究黎姓文化几十年。“你们黎城县为天下黎氏寻根找源,如此高尚的风格,如此崇高的义举,令我黎氏族人万分敬仰,我代表贵州黔南黎氏族人回家来了!”他哽咽着说。“还有比我大四岁的一个黎氏老人也要同伴而来,可惜前几天住院了,临行前他在病床上嘱咐我别忘记替他向家乡人民问个好!”他紧紧握着我的手并流下了两行热泪。是啊,几千年的等待,几千年的期盼,漂泊在外的黎氏后人终于回家了!这次“中华黎氏寻根黎城首次研讨会”圆了黎氏后裔千年回家的梦,也就是在这次会上,黎金星老宗长首次提出了建设黎氏祠堂、祭祀广场的建议。
2012年11月11日至14日,由黎氏国际商会企业家以黎以坤为团长一行6人,来黎城寻根祭祖,投资考察。考察团还在西周古墓发掘地举行了祭祖仪式,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怀念。通过实地考察,他们看到了古老的黎城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加增添了投资合作的信心。并初步与黎城达成意向的有四项,分别为兴建黎氏大宗祠、黎侯文化产业园区、拍摄《黎国风云》长篇历史电视剧、在黎城举行全球黎氏后裔祭祖活动。为早日达成协议,把考察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黎城项目。我们黎城县也组成考察团于2013年3月12日至16日共5天时间,赴广西考察了广西黎氏国际商会企业家的房地产、连锁酒店、文化旅游、兽医兽药等项目,并在南宁召开了慰问及项目座谈会。广西黎氏国际商会企业家黎泽盛、黎应心、黎家德、黎以坤等分别作了讲话和发言。一致表示,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倡导黎氏国际商会所属企业回乡投资黎城项目,荣耀祖先。
2015年中秋节,由县政府精心设宴,招待前来参加第二次中华黎氏黎城寻根研究会的黎氏宗亲,县长牛晨霞及四套班子的领导与宗亲们欢聚一堂,赏月畅谈。“月是故乡明”,就是在这次晚宴上,由湖北荆楚黎氏文化研究会黎枫动情地说:“我们不能再等了,黎城黎氏项目必须要落实,否则就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对不起黎城的领导和人民。”至此,在广西宗亲黎应心的带动下,拉开了全国黎氏共同建设黎城黎氏项目的大幕。
难忘的2016年7月8日,在黎氏精神领袖、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的带领下,来至全国13个省市的黎氏400名代表,见证了由黎城黎氏文化保护协会会长、黎城黎氏项目工作委员会主席黎应心代表全国黎氏与黎城县政府签约了《黎城县西周黎侯墓祭祀广场》、《黎民文化园》两个项目。祭祀广场项目占地35亩,地处西周黎侯墓群的东边,包括墓碑、画廊、牌楼、雕塑等设施,投资1000多万元,为公益性事业。项目建设后,不仅彰显了黎氏故根黎城的文化魅力、更重要的是成为华夏黎氏团结奋进的载体和精神家园。
同祖同根同源出,天下黎氏一家亲。黎城县对于黎氏后裔热心故土、掀起黎城黎氏文化建设的豪情壮举深感欣慰;黎氏后裔艰苦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倍受鼓舞!
黎氏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黎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姓氏,也是一个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的家族,有着光辉的历史文化。作为黎氏的故乡,我们黎城人感到无比的光荣与骄傲,为此,我们黎城县成立了黎城县黎氏文化工作领导组,并进一步推进黎城黎氏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服务好黎城黎氏项目的建设,接待好来至全国各地的黎氏宗亲寻根问祖,观光旅游。
借此,我也提醒那个别的,少数的黎氏宗亲:黎城是天下黎氏的根,这里有文献、有文物,更有国务院的文件;黎城黎氏项目是咱们黎氏宗亲自己提出来的,不是黎城政府骗你们来的。目前,在建的祭祀广场项目是公益事业,捐款活动是黎氏宗亲自愿的,更不是非法集资。还有在历史上无论是九黎的后裔还是炎帝的后裔,无论是商代的黎氏还是西周的黎氏,无论是改姓还是赐姓,“天下黎氏一家亲”,既然我们头上顶了一个“黎”字,都是兄弟和姐妹。在此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国从商形成文字,在西周才开始述事,也就是说我国从西周才记录历史。之前,尤其是上古时期都是神话和传说,是后人记载下来的历史,如果我们黎氏纠结在那个年代,你自己说你是哪一支?我曾问过几个宗亲,他们都说不知道。中华文明五千年,目前我国有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都是一个家。21世纪的今天,共同走向了空前的团结和繁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黎氏中如继续去分支分派、选边站队,不显得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吗?当然,人各有志,你不认可,不参与是你的自由,但你不应反对、诽谤和打击。
有一首歌叫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黎氏宗亲,大家团结起来吧!与全国其他姓氏一起去圆我们族人的梦,去圆中华民族的梦吧!
最后我唱一首由广西黎氏宗亲黎田创作的《故乡黎城》作为结尾:
清清漳河,有一个村,
巍巍太行,曾住何人。
今日回家,寻祖问根,
世界黎人,心雨纷纷。
黎氏故乡啊,地老天荒,
父老乡亲啊,是否安康,
我会把收获,种回故乡,来年开花,一起芬芳……
我会把收获,种回故乡,来年开花,一起芬芳……
全国的黎氏宗亲们,我这个守墓人,看家护院者,再次道一声:黎城的大门永远为天下黎氏人敞开,“等你回家!”
谢谢大家!
王苏陵在2018黎候王陵祭祖上讲话视频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宗亲大家好,我是黎氏家族看家护院的,还是黎侯王陵的守墓者,这个黎城西周古墓的发现和发掘的成果,不仅是黎氏家族的光荣、光耀,也是我们黎城县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
这里是黎侯古国的所在地,以前很多地方 都在进行这个地域之争,说这个黎国是长治的、壶关的、长 子的,而我们这里不仅是有文献,而且有文物,尤其是我们 西周古墓的发掘成功,证实了黎城才是天下黎氏的根。我代表我全家捐5000元钱,表示一下小小心意,钱虽不多,只表示一份心意,每年的大年初一和清明节,我都要来给黎侯先祖敬祖和上坟,因为黎城县没有姓黎的人,昨天我在全球黎氏文化研讨会上,没有讲第二个问题,黎城也许,黎城县十六万乡亲父老中,有部份人也是姓黎,因为改姓埋名,不敢姓黎了,不然就会被杀头。在古代,我们黎城有149年不叫黎城,叫“刈陵县”,刈是杀人的意思,陵是坟墓,就是杀人多、坟墓多的地方。所以在黎城,我们很多人祖上也是姓黎的,我们的血统里,黎侯也是我们的根祖,但是我们之前不敢姓黎了。所以我在大年初一来敬祖,清明节来上坟,我代我们黎城县来做这两件事。
所以说我是黎侯王陵的守墓人 ,黎氏家族看家护院的看家护院者。
责编:黎应心
供稿:王苏陵
拍摄:黎伟中 黎南华
主编:黎广
编辑:黎伟中 黎锦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授权黎侯后裔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经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黎侯后裔网。
黎侯后裔网,是黎城县黎氏文化保护协会、黎氏黎城项目工作委员会的门户网站,主要宣传和弘扬黎氏宗族历史文化,传播黎氏宗族资讯,宣传黎侯王陵祭祀广场项目及黎城项目建设情况,宣传黎侯王陵祭祀大典活动等综合全媒体文化平台。
天下黎氏出黎城,请关注黎侯后裔网,微信公众号:黎侯后裔网。
评论